“第二次全球IT产业转移浪潮里,成都已成为抓住机遇的先行者,如果我们还没来,就会错失未来发展的决定性机会。”
11月23日,全球最大台式电脑CPU散热器供应商“奇宏科技”落定成都高新区。定义成都项目布局,奇宏科技董事长沈庆行以一句话回应:“未来扩容,大陆地区所有增量都将‘托付’给成都。”成都由此成为支撑其未来全球拓展的引擎城市。
今年7月,沈庆行率队来蓉正式考察。仅仅4个月后,便坚定地将其从研发到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支撑重心放在了成都,决策速度之快、产业布局之重,实属不多见。
然而,任何一次产业现象的产生,其联动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奇宏科技如此“不多见”的决策效率,实则与刚刚过去的三个月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不多见”的重大项目接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三个月里,富士康、戴尔、仁宝、联想、德州仪器、纬创等一大批全球电脑生产制造及研发巨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布局成都、投资成都、增资成都,一条从软件外包、研发设计,到终端制造、总部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2010年的成都,环环闭合,整合跨越。
这是一个时代与一座城的选择,亦是一个产业与一座城的坚持。
2010年11月,在初冬之季,多年矢志不渝地坚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成都,提前叩启了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跃升的春晓。
庄宏仁“三谢成都”的背后
76天建厂投产
创下富士康全球建厂史纪录
10月22日,富士康集团在蓉投资的首个生产性项目“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在蓉投产。投产仪式间,一向低调严谨的富士康集团投资长庄宏仁,在致辞与采访中,毫不吝言地三谢成都,“仅仅76天,富士康成都项目从开建到投产,其效率与效力,创造了富士康全球建厂史的一个新纪录。感谢成都,感谢为本项目放弃休假、不眠不休的所有领导、工作人员,没有各方支持和努力,就没有今天的项目投产仪式。”
76天,一个全球领先技术电子产品制造项目,从建厂到投产,其效率着实称道。然而,在成都市、高新区规划建设、投资服务部门的工作日程里,伴随富士康项目付诸实施的76天,时间都是按“小时”与“分钟”去“抠”的……
盛夏九月的周末,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一支行色匆匆的队伍,从机场直奔位于深圳龙华的富士康总部。
这支步履匆忙、来自成都的大队伍,不仅有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张海涛,还有成都建工集团、电子十一所“富士康成都项目”负责人。张海涛已经记不清是多少次辗转于深圳机场到富士康总部的路途了,入夏以来,几乎每周,他们的队伍,都会前往富士康总部,与涉及建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部门的负责人开碰头会。
“深圳到成都,距离2000多公里,要缩短决策流程,我们的服务窗口必须主动前移。”张海涛回忆,7月,成都正式将项目服务对接窗口前移,在深圳富士康总部竖起“富士康成都项目推进办公室”的牌子,富士康成都项目逐步进入建设推进阶段,“推进办设为富士康成都项目常驻机构,建设施工设计、技术人力资源单位都派遣了专人负责对接,一有问题要解决,我们在成都的项目负责人就直飞深圳。”
一切从产业出发,一切服从于产业,一切服务于产业。
对接窗口前置,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决策链与决策周期的缩短。“每次前往富士康总部,都必须不断‘换脑筋’,因为一天对接下来,我们甚至会和六七个分管部门进行商榷对接。”很多时候,富士康成都项目的“空中飞人们”早上8点进富士康厂区,出厂区已是深夜10点,而在张海涛记忆里,拿着工厂食堂的工作套餐,趴在富士康厂区办公室桌上修改图纸反复斟酌方案的场景,已经成为项目推进中难忘的定格。而这样的场景叠加,最终确保了富士康成都项目在金秋十月的投产,76天,甚至早于富士康的时间进度表。
沈庆行“决策成都”的感慨
如果我们还没来
就会错失未来发展的决定性机会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都的坚持由来已久,而且有目共睹。新欧亚大陆桥破除了中国西部内陆城市不适合做IT的‘区位迷信’,而此时,成都迫切地需要在电子信息产品高端制造领域有所突破,富士康、联想、戴尔来成都,让成都整体构建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机会来了。”
11月22日,来蓉参加第三届知识产权与城市发展市长论坛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专门谈到了全球IT产业转移与成都机遇的命题。
“电子信息产业从研发、测试到信息安全、终端制造,每个环节都是涉及大量创新技术的科技密集型产业,若一个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诸如富士康、戴尔、联想,甚至华为、赛门特克这些高科技企业,是绝不会考虑在这里布点的,企业战略投资没有观望与含糊,他们都选择了成都,答案不言自明。”
深谙成都产业结构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田力普分析,全球先进研发制造业巨头来蓉,除了给成都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精密机械产业“提神”外,这些全球先进企业还有着身份,就是创新技术的“发动机”,他们的到来,必然会将全球领先的核心专利技术带到成都,产生强大的技术流、创新流,而这些都将成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产业绿色引擎,让成都产业结构逐步摆脱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而转为用“人”的资源去创新、去承接,用智慧去“经营”一座城市。
一个现象,在成都此轮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中,清晰可见:无论是富士康在蓉设立5家独立法人公司,联想将生产、研发、销售产业链整体转移,还是戴尔在蓉打造未来发展“旗舰”,奇宏科技将未来扩容全部重心放在成都,都可以发现一个相同的轨迹,这次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不同于以往,全球企业来蓉战略,都不是将立足成都的发展,定义为简单的制造生产,而是从前端研发、后端生产、末端市场“三足”同步的完整产业链,整体向成都转移。
“与机遇失之交臂,那就会失去一个时代发展的主动权,而我们的未来机遇,就在成都。”此前,专程来蓉的沈庆行,甚至直言,“如果我们还没来,就会错失未来发展的决定性机会。”
分析IT西进成都现象,沈庆行看来,全球IT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是把全球产业转移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当时,众多投资来到大陆,不可回避的衡量要素就是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加工成本。而现在正面临第二次浪潮到来之际,不同的是,这次转移的产业是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依靠大量的创新技术,成都之所以具有绝对吸引力,恰恰是多年来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专注,形成了研发、人才、创新的优势集群。
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浪潮,布局高端产业,这一次,成都已然走在前列。
2010.11.26 来源:成都日报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