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目前接触一位家居行业的L老板,曾为国内某知名品牌的代理商,年轻有为,30多岁即已经坐拥千万资产,又获得一海外财团的支持,准备成立一个 新品牌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战略计划很宏伟,3年在全国开发销售专卖店300家,5年打造行业第一品牌。
在这个庞大计划的指引下,L老板每日激情高涨,信心百倍,大力招募人员,确定公司品牌,制定销售目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全国扩张步伐。
半年时间过去了,再次见到L老板,愁眉苦脸,员工流失大,4大高层几乎全部离开,一线员工拿着高薪水却常常不作为,招商进展缓慢,已开设专卖店每日投诉的焦头烂额,内部作业体系混乱,职责不清晰导致问题的无对接无追溯。
该公司还未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即已被自身拖垮,昔日这位信心勃勃的老总也难续当年神勇,最终选择了放弃。
尽管失败了,但是从中国千千万万个号称要打造“行业第一品牌的”民营企业家们的口号声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个浮躁的年代。
更多引发了对浮躁的厂家、浮躁的品牌和浮躁的企业家们的更多思考,尤其对于今天卖方市场,中小品牌在各方面资源均处于劣势,要突破也并非难事,每个品牌,每个企业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蓝海。
思考一:中小企业最难突破是人才,企业家思路决定品牌思路
在中国特色背景下,企业家的思路往往能够主导品牌和企业的发展,在没有体系支持的前提下,企业家本身的素质能力主导品牌文化和发展方向。国人有句管理俗语:人格魅力有多大,企业就能成就多大。里面强调企业家要会“做人”,也要会“做事”。
但凡企业的成长是靠团队,是靠人的力量。企业成长初期由于资源有限,往往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所以很多新公司进驻市场后招聘时加上大公司背景佳,
中小型企业往往是人尽其才,一人当作多人用,这是企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这个时期企业家必须与员工保持步调一致,关注人性需求,更多关注一线员工的生活状态,必将得到员工认同,并愿与企业一同发展。
思考二:盈利模式是企业“成功之母”。市场上唯有成功的模式能够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企业在推广招商时常常强调自身的盈利模式,从而吸引更多追随者。这种盈利模式就是企业的“成功之母”。盈利模式一定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成功,是一种可以被复制、模仿的成功。
模式的价值在于:当一种成功的做法得到推广并分享时,企业就拥有了无数经验;当一种教训得到广泛吸取时,企业就只犯一种错误。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优秀企业看到的情况是:流程多、规范多、标准手册多。不论企业是否把这些流程、规范、标准手册叫做模式,这都是成功做法的制度化推广,甚至是强制推广,都应该被视(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作模式。
模式的三大特点:简单可执行,可复制性,效益。简单才可执行,才可以更好被更多企业更多人去推广,从而带来模式的结果---效益。
市场上唯有成功的盈利模式一个个的累积才能带来企业走向成功。
思考三:快速反应,马上行动。中小企业制胜的法宝是速度抗击规模。
中国的山寨手机横行东南亚,市场占有率一度高居国内及东南亚各国之首,其市场表现的最大特点即是速度。中国的山寨即“高明的模仿”,诺基亚的N97刚刚上市不到一个月,即被山寨大军快速铺货而占领了一些市场,凭借超快的反应速度,一周开发模具,一周大量铺货,超高仿的机型,更低的价位,相对同等的功能质量,使得山寨手机快速蚕食N97的“低端市场”。
于是在深圳华强北的一栋高楼上,诞生了几十家手机生产企业,并且很快进入国内各大卖场,很快进入东南亚各国市场。其覆盖面之广,速度之快,令诺基亚总部都不得不汗颜。
相对于大企业来讲,中小企业不具备任何优势,在一切以订单为中心的指导下,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去突围市场,而大企业的特点是流程多,执行效率低,这恰恰是中小企业的最大优势,以速度抗击规模,产生巨大力量。
思考四:执行力是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执行策略。
L老板犯了管理大错,刚刚成立即已安排4大高管,貌似将部门分工很细,但却忽视了企业所处的阶段,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这种管理驾驭能力。导致公司结构上部门林立,各执一词,君不见每日开会,而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因为总经理自身不够强势,不够专业,在很多问题面前缺少准确判断,从而导致了会议无结果,于是更没有了执行。
要发展的快必然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支持,对于企业创立初期,企业应力求短、平、快,部门设置要短,提高反应速度。沟通起来要平,沟通完毕即要快速行动。
思考五:一味的以低价策略占领市场是饮鸩止渴,竭泽而渔。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寄希望于快速成交快速获得订单,在这种强烈的“先生存再发展”战略思路下,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需要大量的订单来维持,而为了获取订单就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导致品牌和终端整体的形象的低端化。
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的新品牌,如若欲立足高端,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对于大部分品牌来说,难以实现。更多新晋品牌选择了中低端市场,先生存下来,但是高端市场毕竟是块肥肉,各大品牌均觊觎已久,中小企业稳定之后,可以逐步向高端过渡。但一味的低价策略占领市场无异于是饮鸩止渴,竭泽而渔,对品牌后期的发展甚至是致命性的。
2010.11.11 来源:致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