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2日电 (记者黄安琪、叶锋)家住上海泰和西路的李保惠长期失业,他和孩子合计每月900元的低保是家里主要经济来源。从今年4月份起,随着许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每月生活开支增加了200多元,本就拮据的家庭倍感压力。
好在李保惠看到了希望。上海市发改委公开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动情况,研究落实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基本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和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的办法”。而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各地区要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面对物价上涨,社保待遇如何“快速反应”
物价上涨影响困难群体生活
“最近上涨最快的是伙食开支,现在每个月家里伙食费要500元,再加上自付廉租房租金170元,水电煤100元,通讯费50元,每月就剩不了几个钱了。”李保惠说。
居住在上海华兴路戴如云和老伴也觉得最近生活颇受影响,“虽然养老金年年都在增加,但好像没有柴米油盐价格涨得快”。
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是为城乡老年人、失业人员和低收入职工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物价上涨将会使人们现有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无疑更加显著。
“困难人群对物价变动往往是最敏感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梁鸿说,“从长期的角度看,应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与物价自动挂钩,及时有效地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各地区要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据悉,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省份先期试点建立低保、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与物价水平相关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
“物价”与“社保”联动需科学划定“警戒线”
各地政府十分重视根据物价波动等因素调整社保待遇标准。比如,从今年4月1日起,上海将失业保险金在原各档基础上每月增加60元左右,调整后的标准最高为每月660元,最低为每月460元。这是上海连续第四年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此外,每月最低工资标准从960元上调为11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8元调整为9元。与最低工资标准直接挂钩的就业补助标准也有所提高。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钟仁耀表示,实现社保与物价的主动挂钩,关键在于科学划定“警戒线”。如一些发达国家,会设定一条物价增长的“警戒线”,当年度CPI上涨超过“警戒线”时,社保待遇会自动按照一定比例调整;如CPI增长幅度在此线之下,则界定为较小波动,就不做调整。此外,政府还会累计每年CPI的增长值,每隔几年全面审核一次,以此决定相关社保待遇标准是否调整及调整的力度。
是否一旦超过“警戒线”就要启动“物价—社保”联动机制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表示,社保整体水平的调整不宜过于频繁,否则将增加民众对物价继续走高的预期。因此,准确判定物价情况、慎重确定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关键是要判定物价上涨是持续性、普遍性的,还是临时性的。”梁鸿指出,“经过科学评测,若是临时性的物价波动,就倾向于使用临时补贴机制;若是持续性、普遍性的,就偏向于启动整体社保调整机制。”
两者联动对财政实力提出考验
这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增加用于民生的财政投入。但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由于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等因素,其养老金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一旦实施社保待遇与物价的联动,对财政将提出更多考验。
“‘物价—社保’联动机制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是财政实力。”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钟仁耀说,“一旦社保和物价挂钩,社会保障调整的力度将大幅增强,需长远考量财政承受能力,否则所谓联动机制将难以落到实处。” 实际上,目前已有部分发达国家因联动“物价—社保”而出现财政不堪重负的情况。
据钟仁耀介绍,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的是“双挂钩”,即将社保水平分别与物价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挂钩联动,后因承受不起沉重的财政负担,只好改“双”为“单”,只将社保水平与上升较慢的社会平均工资挂钩。
业内人士建议,各地政府需加大“民生财政”的投入,同时统筹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可负荷的财政水平建立“物价—社保”挂钩联动机制,确保民生政策平稳、有效、可持续地实施。
2010.12.02 来源:新华网
没有相关文章